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药资源 > 道地药材 > 四大怀药
编号:10191667
怀地黄栽培技术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2年4月3日
     怀地黄原野生于沁阳北部的太行山中,由野生变栽培,大约开始于周朝。后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,详细地叙述了地黄的种植方法。就其繁殖的方法来说,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。明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古人种籽,今惟种根。”就是说,地黄原是用种繁殖的,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开始了用根繁殖。1985年以来,我们试验成功了育苗移栽,使地黄的繁殖进入了第三阶段。

    怀地黄Rchmannia glutinosa f.huejchingensis(chao et schih)Hsiao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25--40厘米,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及腺毛。块根肥厚,肉质,呈圆柱形式或纺锤形。基生叶丛生,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渐狭下延成长柄,边缘有不整齐钝齿,叶面多皱;茎生叶小,互生,并有短柄。6月开花,排列成稀疏的总状花序,花冠略呈二唇形,微弯,外面紫红色或暗紫色,内面黄色有紫斑;蒴果卵形或卵园形,基部有宿萼,种子细小。

    地黄的主要成分是含梓醇(鲜品中含量为0.11%)、地黄素、维生素、多种糖类及氨基酸,还含磷酸约1.3%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栽培技术要点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土壤和茬口:地黄适宜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,腐殖质多,地势高燥,能排能灌的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。茬口最好是谷子、玉米、小麦等作物,切忌芝麻、花生、棉花、油菜、豆类、山药和地黄之茬,并且不能和高梁、西瓜等作物为邻。

    深耕和施肥:头年冬天每库存施厩肥1万斤,深耕30厘米,第二年春分后,施碳酸氢氨200斤,磷肥100斤,钾肥适量,饼肥200斤,然后塌墒,按能排能灌的标准,精细耙耱平整,打成20米长的畦或垅埂。

    栽种:植地黄在清明和谷雨之间,晚地黄在小满至芒种之间。先将种栽刨出,挑选无病无损无霉变的,截成3—4厘米长的小段。每段至少留3个芽眼。置阴凉干燥处晾晒半天或一天。在整好的垅埂沿边(或畦内),按株行距40乘30或40乘40厘米,挖3—6厘米深的坑,把种栽平放坑中央,封成直径约10—15厘米的小土堆,并稍加镇压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田间管理:1、中耕除草。幼苗期浅锄两遍。幼苗长到棵径12—15厘米时,要割除多余的苗。封行以后,只拔草不中耕。2、合理浇水。地黄生长最适合湿黄墒(土壤含水率20%以下),药农的经验是“两浇三不浇”:追肥后浇,地旱三日内无雨浇;地不旱不浇,中午烈日下不浇,预报三日内有大雨不浇。3、巧施追肥。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,幼苗一出土,每亩可穴施人尿粪4000斤、饼肥100斤,幼苗长到碗口大小时,配合浇水,每亩施后浇施人粪尿4000—5000斤。封行以后,可根外施肥。

    防治病虫害:1、斑枯病。在6、7月间,地黄叶上发生病斑,叶片直立,叶边向内卷曲,逐渐干枯,蔓延很快。此病可喷洒波尔多液。2、土锈病(线虫病)。多在6—7月间发生。发病后,叶萎黄,根瘦小,根生长根,毛根上有白毛状的线虫和胞囊,根茎表皮有活着的线虫。可用2000倍的乐果溶液喷洒。3、红蜘蛛。是地黄的毁灭性虫害。防治方法同线虫病。4、拟豹纹蛱蝶幼虫。发病后叶肉被食成网状,仅留叶脉,是一种暴食性虫害。可用1:100倍敌百虫液喷洒,此外,还有地老虎、蝼蛄、盲蝽象和其它病虫害,也要及时防治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留种育种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在收刨地黄时,挑选个大、笼头短、抗病力强的老笼头和小地黄,用细砂埋室内,保护安全过冬,供来年春天栽种。

    在小暑至立秋间,从大田种植的地黄中选择长势好、无病虫害的地黄刨出另栽,第二年春天刨出栽种。

    收创加工

    地黄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收刨。收刨时,要从地边开沟掘槽,一槽一槽开挖,作到不丢失、不折断、不破损。刨后随即加工成干货。

    生地加工

    1、建焙 在室内靠墙(或墙角)的地方,用土坯垒一个高5尺、宽3.5尺、长8尺的焙床。焙的前墙中间骑墙垒一火炉,上盖砖摸泥,不透火,以使温度发散均匀,焙内温度一致。在靠里边墙根垒一子焙。建焙时,就要在焙墙中腰3尺高处,横棚6—7根木棍。棍上铺高粱杆织成的薄(外低里高,相差2寸)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、装焙 每焙可装鲜地黄400多斤,远火处装小地黄,近火处装中地黄,大地黄则摆在子焙上。中小地黄可在薄上装45厘米厚。

    3、看火 地黄初入焙时,焙内温度不宜老祖宗高或过低,过高会焙吹(坏),过低会焙流(焙出汁水),二者都会降低地黄的质量。初入焙时,焙内温度宜保持在50度左右,待两天翻焙后,可逐步增至60—70度,快焙成时,可降到40—50度。

    4、翻焙 地黄入焙后可1.5—2天翻一次,以后每天翻两次,随翻随捡出成货(以全身表里焙透,外边顶手,里边柔软无硬核为度),并使子焙和焙薄上的地黄都能焙着,一般4—5天可焙成一焙地黄。

    5、传焙 鲜地黄焙成干货后,要进行摈堆,使之出汗。然后再用文火焙2—3小时,使全身发软,并趁热发软时,将生地搓捏成园形或长园形,即成商品货。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熟地加工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传焙下来的干生地,即可作药用。如果需要熟地,就要把生地再进行蒸晒。制作方法有两种。这里介绍一种传统炮制方法——罐蒸法。把焙成的生地在水内洗净,捞出闷润数小时,倒入锅内,拌少量黄酒,装罐,密封,以武火加热,蒸数小时后取出,每斤拌黄酒(或酒)半斤,砂仁粉二钱,再反复蒸8次,晒8次(即所谓九蒸九晒之功),直至内外漆黑、发亮,味微酸甜为止。, 百拇医药